在詹姆斯・古恩执导的新《超人》中,有一个令人忍俊不禁却又引人深思的设定 ——“猴子水军”。起初看来荒诞的创意,细品之下却成了全片最具现实讽刺意味的点睛之笔,滚导用这种巧妙的隐喻,将当下网络舆论环境的乱象清晰地呈现在大银幕上,让观众在发笑之余,也忍不住对现实产生反思。
片中,一群坐在电脑前疯狂敲击键盘的猴子,源源不断 “码出” 的正是超人最厌恶的 “恶意言论”。它们不分是非黑白,只会遵照程序设定重复既定话术,像潮水般铺天盖地传播谣言与恶意。这个看似夸张的场景,却精准戳中了现实中网络暴力的核心机制 —— 那些缺乏独立思考、盲目跟风的言论,那些被别有用心之人操控的舆论,不就像 “猴子水军” 一样,不问真相便肆意宣泄恶意吗?
类似的现实映射,还体现在卢瑟的操作中。他仅需发布一段经过恶意剪辑的视频,便能瞬间扭转公众对超人的看法。此前对超人满怀敬意、视其为救命恩人的民众,在看到所谓 “黑料” 后,立刻翻脸相向,对着曾守护他们的英雄扔垃圾、骂脏话。这种 “翻脸比翻书快” 的群体心理,在现实网络环境中早已屡见不鲜 —— 一条断章取义的信息、一段刻意引导的视频,便能轻易煽动情绪,让大众在信息茧房里失去判断力,沦为舆论的附庸。
看到银幕上连拥有超能力的超人,都能被扭曲的舆论压得喘不过气,我们更能共情现实中的普通人:那些无端遭受网暴的个体,那些被舆论裹挟、沦为攻击目标的人,他们没有超人的力量,面对汹涌的恶意时,该有多无助、多绝望?新《超人》没有回避这些沉重的现实,而是通过细节将其融入科幻故事,让影片超越了 “超英爽片” 的范畴,多了一份对社会现状的关照与反思,这份现实意义,在影片落幕许久后仍能让观众回味不已。
综合来看,这版《超人》早已远超观众预期。作为新 DC 宇宙的开山之作,它圆满完成了使命 —— 不仅以精彩的剧情和立体的人物重塑了超人形象,更以深刻的内核重新定义了现代超级英雄电影。它打破了 “超英片只需视觉爽感” 的刻板印象,证明观众依然渴望看到有温度、有深度的英雄故事,渴望在英雄身上找到与时代、与自身的联结。
滚导最难得的用心,在于让超人 “回归本真”。他没有刻意渲染超人的 “神性”,而是着重展现其 “人性”—— 让超人在成为 “英雄” 之前,首先是 “普通人” 克拉克・肯特。他会因舆论误解而委屈,会因民众质疑而失落,会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在现实的困境中坚守初心。与此同时,影片还融入了滚导对人性、社会与现实的思考:从网络暴力到舆论操控,从群体心理到个体坚守,这些思考让影片有了层次与深度,不再是简单的善恶对抗,而是对时代人心的细腻描摹。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时常被焦虑与恶意包围的时代,我们其实格外需要一个 “选择善良、坚持希望” 的英雄。他不必完美无缺,却能在复杂的现实中守住本心;他不必无所不能,却能以温柔与坚定传递力量。而新《超人》,正是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位英雄 —— 他从银幕中走来,照见现实的同时,也为每一个在生活中坚守善意的人,点亮了一束希望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