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味人间》系列到寻味系列、原产地系列,他们想呈现的是,这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有着参差之美。而美食可以承载太多东西,美食就是人类的生活。
美食,不仅仅是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最有趣的通道,也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途径。
“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开始于十七岁那年的远行。”在最新随笔集《吃着吃着就老了》里,陈晓卿导演写道。
新书收录了他十年多来写的文章,重温它们能感受到那些穿透食物的时光流逝,以及时间河流里的气味和口感,这也是书名的由来。
回顾这些年吃过的饭、走过的路,《风味人间》有句旁白很能代表他的感受:人的口味就是这样,有时像岩石般顽固,有时又像流水一样豁达。
从食物到人情,心境随年龄不断变化,最近几年陈晓卿发觉自己有了一种特别的感触,“朋友圈”在变小,但属于他的“美食圈”在逐渐变大。
他说,美食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我们才会更加关注美食自身的魅力。品尝美食,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他更喜欢探寻美食的过程,这是了解世界的过程。
“那些美食背后的故事往往更加鲜活生动,既让我看到人间的温情,也让我看到世界的广阔。”
陈晓卿从不会说自己是“美食家”,而一直是一个纪录片工作者。在内心里,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故事讲述者”,做美食纪录片,讲述的都是美食背后的故事或人文。
从《风味人间》系列到寻味系列、原产地系列,如陈晓卿说,“我们想呈现的是,这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有着参差之美:除了风味,也有人间;除了食物的诱人、美味,还有人情的冷暖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美食可以承载的东西太多了,美食就是人类的生活。”
其实食物的温度是由很多方面构成的,最重要的两方面, 一是纯熟的技艺,二是用心的程度。 家人用这么长的时间给你炖的汤,味道确实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心意。
现在我们跟餐厅的厨师都不认识,不像以前的人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和家乡的很多餐厅的店主从小就认识。因此,食物中的人情味越来越淡化了,今天都是去餐厅吃了就走,其实人情味是餐桌上非常宝贵的一份调味剂。
正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发展太快,与家人、家乡有关的传统的烹饪手艺,逐渐被大家抛弃了甚至忘却了。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里,在溧水拍了乌米饭,背后讲的是过去我们为什么种稻米,为什么全村一起劳作,为什么当时的村民之间的联系这么紧密,为什么农村那么重视宗亲关系, 其实都是因为当时我们人类有共同的对手
——环境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要一起修建水利设施、一起杀猪、一起烧饭,以前我们的整个农业社会都是这么运作的。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走过了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科技时代,但是我们可以去了解我们的祖辈是怎么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