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的创作初衷源于对残障人群的关注与思考,张苗说:“中国有8500万残障人群,他们绝不是少数,他们就在你我的身边。”
看到影片剧本时,张苗被福佳艺身上的力量打动了,“她让我看到了残障人士鲜活的生命力。”
福佳艺这个人物是导演兼联合编剧刘奋斗带着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创作的。她没有双臂,生活给了她一个不幸的开局。这个差点儿被命运“埋了”的女性,在逆境中汲取养分,长成了一颗种子。她用脚、肩膀、脖子和嘴代替双手,不仅为听障弟弟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还用双脚为“女儿”福丢丢撑起了一片天。
“在一个相对困难的处境中依然能笑对生活,这种坚韧顽强的力量非常能激励我们。”在张苗看来,电影有一种责任叫看见,他希望更多人透过电影关注到千千万万个生活在我们身边、值得被看见的福佳艺们,以平视的姿态,改变大家对于残障人群的刻板印象。
因此,在电影《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中,没有苦情叙事,没有自怨自怜,影片将镜头对准了残障人士阳光积极的一面。
有观众感慨“这部电影打破了我对残障人士生活的固有看法,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令人钦佩的生命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张苗把这种力量称作“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
被福佳艺身上“蓬勃的生命力”打动的,还有演员佟丽娅。她说,是福佳艺给了她力量,她想去展现福佳艺身上这种女性力量。
这个无臂的女性角色,是佟丽娅从影以来难度最大的角色。电影开拍前,她接受了长达半年的艰苦训练。
电影中,有一场福佳艺用脚换灯泡的戏,这是最难的一场戏。回顾拍摄现场,张苗至今感慨万千,“她坐在一个很高的椅子上,要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抬起双腿,用脚换灯泡,这对演员的力量、平衡性都是考验。很难的一点是,她要在高空摔落时克服本能反应——当一个人从高处摔下来时,会本能地想用手臂撑住身体,但是福佳艺没有双臂,演员在表演时必须克服这种本能。”
拍摄当天,佟丽娅一遍一遍地从高台上摔下来,又一遍一遍地重来。她跟福佳艺一样倔强,直到用自己最满意的状态,完成了这场戏。
“我可以告诉大家,没有替身。电影中所有用脚完成的动作,都是由佟丽娅本人完成的。”张苗和刘奋斗共同见证了佟丽娅为福佳艺这个角色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我们看着她从一开始的做不到,到后来能用脚熟练地完成各项动作,她越来越接近福佳艺,她也将自己身上的力量传递给了福佳艺。”
在经历了魔鬼般训练后,佟丽娅不仅学会了用脚抓东西、换灯泡、冲奶粉,还学会了用脚“抱”孩子、打麻将。在张苗和刘奋斗看来,佟丽娅与福佳艺已经融为一体,“她挑战了自己,非常了不起。我很确定,佟丽娅就是‘天选福佳艺’!”张苗说。
形体的考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何准确呈现出人物的情感其实是更大的挑战。张苗介绍,表演过程中,佟丽娅不仅要忘掉自己的双臂,完全沉浸到福佳艺这个人物中,还要根据搭档的表现随机应变,毕竟大部分时间与她演对手戏的演员是一个只有七个月大的婴儿。“婴儿不会配合表演,所以对佟丽娅来说,她必须随时根据孩子的状态调整自己的表演,这是很有难度的。”张苗说。
为了在心理上更加接近福佳艺,张苗透露,佟丽娅拜访了很多无臂老师,与他们同吃同住,学习他们的生活技巧,感受他们眼中的世界。
拍摄过程中,陈兹方、韩丹、夏虹、王建海等无臂老师给佟丽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张苗向记者揭秘,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展现的是福佳艺的生活场景,其中有一个钩子用来辅助福佳艺穿裤子。这个钩子,就是其中一位无臂老师的独家发明。因为只靠双脚穿裤子费时费力,有了这个钩子,他们便能快速又省力地穿上裤子,这是他们的智慧,也在影片中有所呈现。
又如,片中福佳艺的手机是放在鞋里的。这一灵感源于剧组中的一位无臂老师,他把手机插在拖鞋的沿儿上,以便于随时取用。“我们在做人物设计时,就参考了这位老师,将福佳艺的手机放在雪地靴里,手机上系了根绳,一直吊在旁边,走路的时候绳在摆动,观众也能知道鞋里有个东西。”张苗介绍,电影中,类似的小细节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指导老师,福佳艺这个人物才更加真实可信。“我很感谢他们,也希望他们的生命力和他们的智慧能被更多人看到。”张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