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凡人歌》的编剧他到底上了多少年班,感觉也被腌入味了。西二旗、天通苑、望京老破小、望京CBD、沙河、于辛庄、深夜烤冷面、旋转小火锅、老板不走我不走、996、007,感觉在演芸芸众生中的千千万万个我。”
你所畅想的都市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大城市内环里漂亮的大平层、一间自己的独立办公室、温馨有爱的一家人、松弛度假的周末,可以轻松平衡的工作和生活,是年少时奋斗后理应享受的岁月静好……
而《凡人歌》所呈现的真实生活则如同一记利刃,戳破了拼尽全力的“小镇做题家”所向往的光鲜亮丽。
鸡血值拉满的那隽北大本科、清华硕士,自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从学校延伸到大厂,不用老板PUA也能随时调整到满格电的加班状态,超能赚钱的欲望和能力,时刻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35岁危机。
同样年过30的名校毕业生沈磊,选择了到高大上的部委去工作,看似康庄大道的选择,在镜头的演绎下则呈现出几分苦涩的“围城”味道。
月薪8000、工作内容乏味、工作十年依然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收入支撑不了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无法为妻子患癌的母亲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庇护。
年龄稍长些的那伟,则是社交媒体上所谓吃到了时代红利的80后。纵然拍马屁的技巧都已炉火纯青,其工作状态也并非一帆风顺,熬夜加班、掉发压力,焦虑和压力无处不在。
无法兑现的期权、为上司大哥顶缸的憋屈,被开除后四处求职无果的尴尬心酸,打工的人永远是被遗弃的那一个。
看似坚不可摧的小家庭,实则抗风险能力极差。
这样三个人,代表了大多数“小镇做题家”的状态。
当年,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一路过关斩将,野心勃勃地希望在大城市的一方天地中寻求立足之地。
但当真正踏入社会,面对的却是另一种形式的竞争——不再是分数的竞逐,而是家庭、认知乃至个人价值全方位的较量。
没有家庭的托举,靠着个人的努力在大城市举步维艰。也许在时代的浪潮下能有幸收获一二,但仅仅是能站稳脚跟便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
沈磊所选择的知识分子的“稳定穷”与那隽所代表的名校绩优生的“鸡血卷”,其实没有太大区别。
更有无数人像他们一样在为大都市贡献完光和热后,如同一块被抛弃的干电池般离开北京。“北漂”的尽头,原来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