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从暑期档到中秋档,喜剧片只有一部《抓娃娃》鹤立鸡群,其他喜剧片很难说得上有多少票房号召力,悬疑片则只有一部翻拍而来的《默杀》能够赚到票房。
中秋档,现实主义题材的文艺片《野孩子》票房不错,占据鳌头,这其实是件喜忧参半的事情,但票房冠军并不是一部有着强类型元素的商业片时,这本就意味着市场冷意十足。
如果说喜剧片和悬疑片这些年里还能为国产片撑撑场面,爱情片这一重要的类型,则已经缺位了太久。
只有在情人节和七夕节这样的档期,才会有几部片名字数往往大于豆瓣评分的国产爱情片趁机上映骗钱,其余时间,国产爱情片上映,不是无人问津,就是骂声一片。
近些年里,能称得上成功的国产爱情片寥寥无几,票房成绩最出色的,或许是《你的婚礼》和《前任》系列,看到这两个片名,你也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了。
票房不好,口碑不佳,形成的自然便是恶性循环,拍爱情片的人越来越少,观众也越来越不愿意买票看国产爱情片。
而当我在回顾了一部二十年前上映的国产爱情片时,更不由得感慨,国产爱情片,或许倒退二十年就好了。
我说的这部,是2004年上映的《独自等待》。
《独自等待》是少有的那种,能带给人极大共情的国产爱情片。
这部片子好在哪呢?
在我看来,就在于绝对“好玩”,又贴足了地气。
可别小看“好玩”这个词。
对一部喜剧电影来讲,“好玩”本应是它的底线。但当大部分作品都长期徘徊在及格线下的时候,“好玩”反倒成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说来有些好笑,想想教人唏嘘。
与此同时,伍仕贤导演又是懂年轻人的。至少,是当时的年轻人。
剧中的陈文,像极了你我:喜欢插科打诨,言语透着点狡黠的幽默,平凡而又多少有些自命不凡;有点才华,诚恳,敏感且单纯,时常故作大方却屡屡露怯;佯作玩世不恭,却总在喜欢的姑娘面前绷不住话……
或多或少,我们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性格的投射。
夏雨对这个角色精准的诠释,也使得陈文变得愈发立体而真实。
伍仕贤导演是描摹人物的高手,他为夏雨安排了大量的心理独白,让观众能够剖析剥离,由内而外地阅读陈文。
谈些私心之语:我看《那些年》,看《我的少女时代》,都是颇具水准的影片,却总感觉像隔了一层玻璃水幕,有种难以名状的疏离——柯景腾和徐太宇,都是极好极好的,可我偏不喜欢。
读他们的故事,是在体味百态;而从陈文身上,看到的却是真真切切的自己。
这几者之间的差别,两岸文化差异自不必讲。但必须肯定的是,伍仕贤导演在《独自等待》中,也体现出了相当的执导水准——说它“大巧不工”或许有些过堪其词,但能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的好玩,流畅且踏实,已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更值得称道的是,故事的主题——成长的酸涩,被伍仕贤导演巧妙地赋以喜剧的糖壳,包装成一颗酒心巧克力 。
待你整颗吞服,烈酒的辛冽,伴着巧克力的醇甜,在口腔氤氲成一团美妙的回甘,真教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了。
抛开故事和选角,作为“中外合资产品”,伍仕贤导演凌厉的镜头剪切,穿插意识流的片段构想,也无疑是区别于很多国内导演的。
这种意识流的穿插赋予了影片一种欢脱跳跃的节奏,甚至你还能从陈文的恐怖小说中看出一丝恐怖片的意味;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剧情的进展,使故事情节总能以一种好玩,且跳脱的方式迅速推进。
这种“主动快进”的方式,既使导演能对故事节奏进行精确把控,又能让观众不至于感到无聊。
其风险在于如何拿捏比例,所谓“增之太长,减之太短,出群风格”;过多的穿插容易丢失主题,教人不知所云;太少又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然而幸运的是,伍导没有让我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