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8 月 18 日,电视剧《生万物》已更新至第 17 集。剧情推进至此,剧中的铁头和封二这两个角色,以及铁头他娘,成功地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感。他们的种种行为,诸如善恶不分、无端针对并欺负女主角宁绣绣,实在令人难以对其产生好感。但细细剖析这些角色,却会惊觉他们身上有着现实中我们自己的影子,由此观之,这部剧有着深刻的镜鉴意义,促使我们 “见不贤而内自省”。
以铁头为例,在最新剧情里,宁地主耍弄手段,这本身是宁地主的过错,可铁头却不分青红皂白,冲着宁绣绣大声叫嚷,如此行径,无疑是在欺负老实人,专挑软柿子捏。而铁头他娘在佃户种地一事上,同样表现得尖酸刻薄。宁绣绣此前对她家诸多帮衬,可她却恩将仇报,辱骂宁绣绣。这般行为,尽显其自私自利的本性。再看封二,当宁地主打算将 15 亩陪嫁地给闺女,宁绣绣婉拒后,封二竟开始阴阳怪气自己的儿媳妇。殊不知,儿媳妇平日里在他家尽心尽力,操持家务,他却在此时这般挑剔,实在让人寒心。
面对铁头、铁头他娘和封二这类角色,观众往往会心生愤怒,指责他们的不是。然而,我们不妨停下愤怒,冷静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像他们一样行事?这三人看似各有不同,实则有着共通之处,那便是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皆是自身利益,而非基于真理与正义。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在生活里,是否也常常犯这样的毛病?就像铁头他娘,发现耕地失而复得后,跑来向宁绣绣道歉,可这道歉背后,真的是出于真心悔过吗?恐怕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想着日后还能继续从宁绣绣家获取好处。
在《生万物》这部剧中,实际上塑造了两类人的思维与行事风格。一类像铁头、封二和铁头他娘,他们深陷自身利益的泥沼,缺乏跳出狭隘视角、从真理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一言一行皆围绕着维护自身利益打转。这里的 “自身”,范围可大可小,从个人、夫妻、家庭,到家族、地域,甚至民族种群,他们在各个层面的行为决策,都被私利左右。与之相对的另一类人,虽不能做到全然超脱,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站在真理角度思索。比如宁绣绣,在与封二产生矛盾时,她能设身处地站在老公爹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绝对正确。这种换位思考、从相对真理角度看待问题的方式,恰恰是很多人穷其一生都难以掌握的。
我们接受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培养跳出自我局限、客观思考问题的能力。曾有高考作文题目谈及 “亲疏远近,不能影响认知”,说的正是我们在评判事物对错时,不应因对方与自己的亲疏关系而有所偏袒,而应依据真理与事实。但现实中,许多人恰恰缺乏这种能力。生活里,类似的情景屡见不鲜。媳妇和隔壁媳妇吵架,不少人会下意识地认定自己媳妇有理;自己所在的村子与隔壁村起冲突,很多人不假思索就觉得自己村占理。这种基于自身所属群体的本能偏向,在一些小的情境中或许容易察觉并纠正,但上升到地域、民族层面,情况就变得复杂得多。比如,保定人与他人探讨石家庄是否更适合做河北省会时,或石家庄人听到保定更适合做省会的观点时,能心平气和、理性客观地看待,不被地域情感左右的人又有多少呢?在更宏大的民族层面,面对不同观点与看法,我们能否秉持真理,同样是对我们认知水平的巨大考验。
一个人衡量事物的标准,是基于自身利益,还是基于真理,这是判断其是否成熟、理智,能否被称为合格社会人的重要尺度。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以及严肃的影视文学作品,都在致力于培养受众对真理的认知能力,引导大家明白,事物的对错与自身的亲疏关系并无关联,而与是否契合真理紧密相连。人的成长与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探索真理、拓展认知边界的旅程。
当我们洞察到这一层,再回看铁头、封二和铁头他娘这些角色,便会发现他们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自身的不足与局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生万物》这部剧,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段精彩的故事,更像是一位无声的导师,借由剧中角色,促使我们反思自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与行为,向着更理性、更成熟的方向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