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的院线,更堪称一个“迟来的纳凉季”——经典恐怖片“死神”系列新作《死神来了:血脉诅咒》、恐怖爱情片《同甘共苦》以及《小鹿斑比》相继定档,此外《8号出口》等多部恐怖片也官宣引进。
然而,伴随这些影片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争议。原定于9月19日上映的《同甘共苦》于上映前一日突然宣布撤档。尽管官方解释称是因“影片发行计划调整”,但不少网友推测,其撤档或与上映前的负面舆论有关。点映期间,许多观众发现该片不仅存在内容删减,还采用AI换脸技术,将原片中的一对同性恋情侣替换为异性恋。或许正是这场“换脸风波”,导致片方最终决定临时撤档。

《同甘共苦》宣布调整档期
与《同甘共苦》类似,《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在上映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内地公映版本相比原片约有20秒的镜头删减。尽管删减时长不算长,但涉及到一些关键画面的调整,这让不少观众大失所望。
《死神来了:血脉诅咒》为系列电影首次登陆中国内地院线
有关引进片删减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例如去年年初上映的《周处除三害》,就曾因部分镜头调整引发争论。而将“大尺度”作为核心卖点的恐怖片,删改造成的问题似乎更加突出。
恐怖片作为一种长期被视为“小众”的电影类型,为何近年来屡出黑马?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围绕恐怖片的种种争议?恐怖片路在何方?
恐怖片的热潮从何而来?
或许令不少观众意外的是,恐怖片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1896年,即电影诞生的第二年,梅里爱拍摄了《魔鬼庄园》,这部影片被视为影史上第一部恐怖片,之后在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推动下,以及希区柯克、波兰斯基等电影大师的持续创作中,恐怖片逐渐发展壮大。
而在中国,观众也早有欣赏恐怖片的习惯。1937年,华语恐怖片开山之作《夜半歌声》一经上映便引起空前反响。随后,新华、艺华、中国联合等公司相继推出《鸳鸯泪》《黑夜魅影》等多部涵盖恐怖与惊悚元素的影片。改革开放以后,带有惊悚色彩的国产悬疑片再度迎来创作高潮,《神秘的大佛》《405谋杀案》《银蛇谋杀案》等影片在当时广受关注。《黑楼孤魂》更是成为一代人的“童年阴影”,至今仍是国产恐怖经典。尽管恐怖片质量参差不齐,但这一类型始终经久不衰。
究竟是什么吸引我们观看恐怖片呢?答案或许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导演谷克多在拍摄《美女与野兽》时提到,“这些怪物就在我们心里,而不是在我们之外,它压抑我们,压抑我们的潜意识,压抑我们自身的‘他者’”。也就是说,恐怖片实际上成为观众内在欲望的投射载体,使人们能够在观影过程中释放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绪,满足潜意识的渴求,从而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这种替代性满足的需求,在经济周期中往往变得更加显著。影评人纳尔森·贝尔曾经提出,当公众处于社会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被突然降临的灾难吞噬”的恐惧,因此更倾向于“接受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事情”。同时,人们也会更加期待能够以一种“强盗”的方式,参与到一种超越法律和秩序之外的冒险中。
《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剧照
当观众看到银幕中的角色陷入未知恐惧,会不自觉地代入其中,肾上腺素随之升高;而当角色最终揭开谜团、战胜困难时,积压的不安与焦虑也得以宣泄。这种心理机制不仅存在于恐怖片,也体现在其他类型片中。在国内近期上映的影片中,除了恐怖片,还有一些情绪浓度强烈的爽片如《碟中谍8》《F1:狂飙飞车》等,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特供版恐怖片——代餐还是半成品
长期以来,国内恐怖片创作土壤相对缺乏,受限较多,影片质量良莠不齐。而引进国外恐怖片,恰好填补了这一类型市场的空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恐怖爱好者的“片荒”。暂且搁置相关的争议,引进恐怖片的各类消息在影迷群体中确实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以目前势头最盛的好莱坞恐怖片为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电影产业转型,好莱坞大制片厂逐渐加大了对恐怖片的投入,推动其从一度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B级片,发展为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类型。
好莱坞恐怖片成功的一大关键,在于对IP的长线运营能力。以正在热映的《死神来了》系列为例,该系列始于2000年,首部影片上映后迅速引发观影热潮——成本仅2000万美元,最终票房却突破5000万。此后,《死神来了》接连推出四部续作,均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该系列采用高度公式化的叙事结构——“预知死亡-确证死亡-逃避死亡”。影片开场即向观众揭示主角与死神之间的生死博弈,使观众能够迅速沉浸于故事之中,体验角色接连死亡所带来的强烈刺激。
《死神来了》系列,人物死法各异
然而观众又始终处于“限知视角”:虽然角色的死亡结局早已注定,但他们在每一部中死亡的时间、地点与方式都是未知的,这种悬念设计为剧情注入持续的张力。正是这种“既定框架内的不确定变化”,形成了这一IP的独特优势,不断吸引观众持续追看。
此外,类型融合也是好莱坞恐怖片的一大特色。常见的有“科幻+恐怖”,如去年的《异形:夺命舰》,以及经典的《侏罗纪公园》《生化危机》等。这些作品往往借助恐怖外壳,展开对科技伦理、人与自然关系等更深层议题的探讨。
2025大卖的《异形:夺命舰》
“喜剧+恐怖”也是常见的混搭模式。这类影片常通过戏仿、解构经典恐怖桥段制造笑点,如恶搞《惊声尖叫》的《惊声尖笑》系列等等。除此之外,“悬疑+恐怖”“家庭+恐怖”等复合类型也较为常见。
恐怖片与其他类型元素的融合能在更大程度上吸纳不同类型题材的受众。与此同时,在这些作品中,恐怖元素通常仅作为调味剂出现,影片尺度相对克制。对于公映限制更严格的国内市场而言,这类混合型恐怖片或许具有更高的借鉴价值。此外,近两年来院线端供给不足的现状,通过引进各类海外小众类型片,也可以得到相对缓解,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即使是相对温和的恐怖片,在引进国内院线的时候,仍然绕不开删减的问题。对此,观众的态度呈现分化:一部分愿意为影院独特的观影体验接受“特供版”;另一部分则宁愿选择未删减的盗版资源,也不愿为“阉割版”付费。毕竟,无论删改多少,始终会造成对原片内容的扭曲。《同甘共苦》在身体恐怖的猎奇外壳之下,展现了边缘群体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与抗争。而将《同甘共苦》改为了《“异”甘共苦》之后,原作关于性别身份的主题被彻底消解,身份抗争这部分的表达也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