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位于上海凯德茂名公馆的顶级豪宅,在经历多次降价之后,终于以6150万的折价成交。”
自去年挂牌以来,这套房子从1亿多一路降到6150万,短短一年跌没4000万。这套房源不仅坐拥上海两大顶级商圈的绝版地段,还是小区内稀缺的400平大户型。
而在2022年,该小区同户型曾卖出1.4亿的天价。
这不是孤例。从北京泛海世家西府两年跌没2300万,到深圳太子湾湾玺项目有房源从6200万狂降至1900万才脱手,一线城市顶级豪宅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调整。
市场逆转,顶豪神话破灭
曾经被视为最抗跌的资产——一线城市顶级豪宅,如今却成为降价重灾区。
北上广深所有豪宅业主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一线顶级地段的豪宅较两年前相比至少跌去了30%。
上海黄浦湾233平户型,2023年初还能卖到5900万左右,今年挂牌价只有3000万,不到两年跌去2900万。
北京泛海世家西府一套470平的房子,今年4月底以5380万成交,而2023年初同户型成交价达7700万,两年缩水2300万,平均每天贬值3.2万元。
深圳蛇口顶级豪宅太子湾湾玺项目,有业主今年4月挂牌一套308平房源,从6200万一路降至1900万才成交。若业主当初购买的是二手房,账面损失接近4000万。
这与三年前形成鲜明对比。2022年,全国单价10万以上的豪宅销量逆势增长超40%,许多专家当时信誓旦旦地宣称:“核心地段的稀缺房产在任何时候都是硬通货”。
深度分析,豪宅跌价背后原因
· 富豪资金链紧张
王思聪豪宅腰斩抛售并非个案。这些豪宅业主“撑不住”的核心原因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方向切换——从传统行业向高新科技领域转变。
很多传统行业生意越来越难做,再加上投资难度变大,不少有钱人陷入债务危机。到了这种时候,没人会硬撑着挂高价,大部分人只能选择低价抛售,或用豪宅抵债。
· 豪宅流通性极差
真正的豪宅(总价值几千万以上),早就把99%的购房者挡在门外。持有一线城市豪宅的,基本都是全国前1%的有钱人。
这就导致很多豪宅看着价格坚挺,实际上一年都卖不出去一套。没有成交记录,表面上看价格没跌;可一旦有富豪急用钱必须卖房,就不得不把价格压得极低才能成交。
· 产品形态影响保值
豪宅市场的保值能力也因产品类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别墅的核心价值在于土地使用权,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只要定期修缮,就能一直使用;即使变成危房,还能申请推倒重建。
而高层大平层则完全不同,业主的资产其实是附着在一栋会不断老化的建筑上。一旦建筑老化,需要整栋楼业主同意才能重建,协调难度极大。
行业视角,房地产步入新周期
华泰证券研报称,宏观视角下,当前地产周期磨底进入“深水区”,更看好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核心城市复苏节奏。
策略视角下,地产链板块风险消化或已较为充分,优质企业有望受益于业绩预期改善及龙头进阶的双重逻辑。
房地产行业正经历一场从逻辑到模式的彻底重塑,核心已由追求规模扩张的“旧范式”,转向聚焦产品力、现金流与可持续运营的“新生态”。
面对行业持续深度调整,房企正多线发力或积极探索转型。典型举措包括提升产品力,聚焦“好房子”建设;深化多元化经营,发展第二增长曲线;严守现金流安全底线;探索轻资产发展模式;优化融资结构,降低债务风险。
品质时代,好房子定义改变
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周期中,部分房企凭借对产品力的提升,在高端住宅市场开辟出新赛道。
“住有优居” 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房企对“好房子”的理解是——“好房子”是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深度融合。
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品质时代,购房者也越来越理性成熟,买房逻辑从单纯追求“好房子”转变为更注重 “能兑现、强保值、可持续”。
当前豪宅买家有一个显著变化,置业去投机化,9成的豪宅买家是为了自住,买房回归到最朴素的动机:住得更好。
但这并不是说,豪宅买家不看重保值增值,而是说买房观更理性,回归到价值投资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