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播出的《四喜》本应凭“四喜临门”的寓意收获好感,却因硬核催生剧情沦为观众吐槽重灾区。屏幕里全员排队怀孕的团圆戏码,屏幕外却是满屏的抗拒与愤怒,这部剧到底踩中了观众哪些雷区?最让观众不适的,是将“生育”简化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剧中婆婆、儿媳、女儿甚至小三全员挺肚,仿佛子宫成了幸福打卡器,导演直言“希望年轻人看完愿意生”的表述,更让剧集沦为直白的计生宣传。现实里,年轻人面临着月子中心四万八起步的开销、十万一平的学区房压力,职场歧视与育儿焦虑如影随形,剧里一句“爱能抵万难”就抹平所有现实困境,这种脱离实际的鸡汤只会让观众倍感割裂。
离谱的人物设定更让三观震碎。“良心小三”分钱给原配、恶婆婆靠金镯子洗白、巨婴女儿靠怀孕实现人生逆袭,这些违背常识的剧情完全无视现实逻辑。尤其是“小三送钱和解”的桥段,将婚姻背叛的伤痛轻描淡写,相当于给受害者灌输“原谅即美德”的扭曲价值观。而两代母亲“混合双打”式催生,逼喝偏方、念叨“离婚不值钱”的刻板形象,精准戳中了年轻人过年回家的痛点,却用“孩子出生全家和解”的强行圆满敷衍了事。
观众的愤怒本质上是对“被代表”的反抗。2023年出生人口跌破九百万,年轻人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不敢生。《四喜》将女性价值绑定子宫,把复杂的家庭矛盾简化为“生个孩子就好”,既忽视了育儿成本的现实重压,也否定了现代女性的独立追求。当剧集把出轨、婆媳矛盾等痛点都用“怀孕”洗白,无疑是对观众真实生活的冒犯。
家庭剧的核心应是洞察生活真相,而非强行灌输价值观。《四喜》的翻车证明,悬浮的催生套路早已过时,观众需要的是对现实困境的正视,而非用虚假团圆粉饰太平。毕竟,真正的“四喜”,从来不是全员怀孕的流水线式圆满,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现实压力下,拥有生育与否的自主选择权。